基本信息
雙國審覆蓋十五大省區,是當前玉米品種中唯一適應區域最廣的品種。
特征特性
株型緊湊,夏播97天;春播126天,株高270厘米,穗位100厘米,成株葉片數20~24片。花絲白色,果穗筒型,穗長22-25厘米,穗行數16-18行,籽粒黃色,千粒重380克。
產量表現
2002~2003年參加東南玉米品種區域試驗。平均畝產700公斤,比對照平均增產19.9%。
2003~2004年參加西南玉米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714公斤,比對照增產5.8%。
2003~2004年參加黃淮海玉米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680.2公斤,比對照增產12.7%。
2005-2011年在西南、東北春播區域和黃淮海夏播區域表現突出,高抗倒伏,品質優良。

黃淮海區域夏播以及東北區域春播適宜密度3500-4000株/畝,西南區域春播適宜密度2800~3500株/畝,注意防治玉米螟。
栽培技術
種子處理與適時早播
播前精選種子,剔除霉病粒、爛籽。播前3天曬種以提高種子活力,進行藥劑拌種,防治地下害蟲,拌種時加入微肥。
麥壟套種或鐵茬搶播,足墑早種,確保一播全苗。最遲在6月15日前完成播種。合理密植,每667m2留苗4000株左右。
苗期管理
雙國審玉米苗期為20~25天,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促進根系生長,培育壯苗。主要技術措施有:查苗、補苗、間苗、定苗、中耕鋤草,蹲苗促壯、追肥和防治蟲害。
查苗、補苗:播種后及時查苗、補種和移栽。補種時應先進行浸種催芽。也可采用移苗補栽的方法。
間苗、定苗:3~4葉期進行間苗,5葉期定苗,每667m2留苗4000株左右,沒有補種、移栽條件的地塊,在缺苗斷壟處留雙株。
蹲苗促壯:蹲苗應從苗期開始到拔節前結束。掌握“蹲黑不蹲黃,蹲肥不蹲瘦、蹲干不蹲濕”的原則。麥壟套種玉米由于播種條件差,應在麥收后及時去除麥茬,一般不宜蹲苗。
中耕除草與追肥:玉米出苗后結合滅茬進行中耕除草,破除板結。磷、鉀、鋅肥和有機肥在苗期施入效果最好。
防治蟲害:雙國審玉米苗期害蟲較多,有薊馬、灰飛虱、蚜蟲、地老虎、棉鈴蟲、燈蛾、麥稈蠅等,做好蟲情測報工作,發現為害時及時防治。
穗期管理
從拔節后到抽雄進入了穗期管理,主攻目標是培育壯稈、大穗多粒。
重施攻穗肥: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,每667m2施入尿素30公斤,可采用穴施、條施等方法,避免地表撒施。
科學排灌:玉米穗期需水量大,對水分極為敏感,此期干旱,影響授粉質量,所以應及時灌水。若降水過多導致田間積水,應及時排澇。
防治病蟲害:穗期主要蟲害是玉米螟,為害葉片、莖稈及雄穗,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.5%辛硫磷顆粒劑或其它殺蟲毒土撒入心葉內,每667m2用量3公斤。大、小斑病可用多菌靈、百菌清或退菌特可濕性粉劑加水稀釋,噴施,每隔7天噴施1次,連續2~3次。
花粒期管理
此期主攻目標是養根保葉,防止早衰和貪青晚熟,延長綠葉的功能期,防止籽粒敗育,提高結實率和粒重。
灌水與排澇:此期需水較多,要求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%~80%,若干旱及時灌水。遇雨水多時注意排澇。
巧施粒肥:粒肥的施與不施,依大田植株長相而定,在穗肥充足、長相好、葉色濃綠的地塊,則可以不施粒肥,可在抽穗前后噴施1%~2%尿素與0.4%~0.5%磷酸二氫鉀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。若穗肥不足,出現脫肥現象,每667m2施入5~7.5公斤尿素。
人工去雄與輔助授粉:有條件的地區在雄穗剛露頭未開花時進行去雄,具體時間是上午9時至下午4時,采取隔行或隔株抽雄,注意保留頂葉,以有利于后期籽粒灌漿。去雄株數占全田的40%~45%為宜。
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風、連續2天以上陰天、雨水多或高溫天氣,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,時間選擇在上午9時至11時進行,邊采粉邊授粉。據研究表明,搞好人工輔助授粉,一般可增產8%~10%。
防治蟲、鼠害:玉米后期主要是蚜蟲、紅蜘蛛為害,可用70%的氧化樂果乳油或25%丙環唑乳油加40%的氧化樂果兌水噴霧防治,連續2次。防鼠可用1%敵鼠鈉鹽1份拌20~30份餌粉并加少量動植物油,連續投放2~3天。
適時收獲
當田間90%的植株苞葉變黃且松散,籽粒變硬,果穗中部籽粒乳線消失,籽粒尖端出現黑色層時進行收獲,防止過早收獲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
適宜區域
適宜在、安徽夏玉米區種植及遼寧、內蒙、山西、陜西、云南、廣西、貴州、四川、江西、重慶春玉米區種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