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文天祥的才能早已得到了恭帝的爺爺理宗的賞識。帝制時代,一個基層的書生,能得到皇帝的廷試對策,由此提拔,也是科舉制度好的一面。尤其南宋,在擢用人才方面,很有可取之處。文天祥當時上了鳳凰山皇城的集英殿上,對策的題目是“法天不息”,《宋史》對此贊譽僅僅十一個字:“其言萬余不為藁(gǎo),一揮而成”。

“藁”這個字后來也作為“草稿”的“稿”字,本意也是一種欲理且亂的樣子。但更多的時候,還是作為“亂七八糟”的本意,出現在宋明時期的市井俚語中。譬如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五卷“桂員外途窮懺悔”,說的是桂某當年潦倒,在蘇州給一位施員外當長工,施員外見桂某可憐,饋贈三百兩銀子助他還債,并收留成家。某日,桂某在施家后花園勞作,掘得幾千兩施家祖上的窖藏白銀。桂某找了一個借口,離開了施員外,舉家遷到紹興,成了遠近聞名的桂大富人。
十幾年過去,施員外去世,施家孤兒寡母因疏于理財,家境逐漸衰敗。施夫人和兒子去了紹興,本想投奔發了家的桂某。沒料到桂某忘恩負義,“自見了施小官人之后,卻也腹中打藁”,左思右想,怎么才能打發施家母子?
桂某“腹中打藁”的“藁”,就是七上八下,綜錯復雜的“亂”。六百年前馮夢龍所寫的“三言”,幾乎是以口語入書,原汁原味地保存了當時的市井俚語。這也可以看出,“藁”的本意作為口語,在當時依然存在,但作為書面語,已經極少用了。至少,在吳越地區是這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