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質、疏松的山坡地或耕地種植。生荒地需在上年冬季深耕翻土,使雜草腐爛,讓土壤充分暴曬風化。耕地必須提早1~2個月深翻,到種植前的10~15天再犁耙兩遍,使土壤疏松,接著作畦,畦高約23厘米,寬1~1.3米,然后按株行距各23厘米開穴,穴深6厘米左右,并施入腐熟的農家肥(堆肥、廄肥、草木灰等),667平方米約2000千克。若在坡度較大的山坡種植,則應先開梯田,并挖環山排水溝。
種植方法
根莖繁殖:在冬季收獲山柰時,選色澤好、表皮光滑、健壯、無病蟲害、芽點多的1年生根莖,儲藏于濕沙中越冬,翌年春季栽種,亦可在春季采收時選種,隨選隨種。
定植:多在“春分”至“清明”期間進行。取出用濕沙儲藏的根莖,用手折成小塊,或以竹刀切成小塊(切忌用金屬刀切,否則易引起腐爛死亡),并用草木灰涂抹傷口,隨折(切)隨種,每穴栽入1塊。栽種時芽眼向兩側,然后覆蓋細土,厚約6厘米(覆土太厚出苗不齊,太薄則易曬死種苗),并用稻草遮蓋,淋定根水,以后經常保持土壤濕潤。

定植后20~30天開始出苗,出苗后一般按3個不同生長期進行除草松土、培土、施肥排灌等。
幼苗期:當幼苗長出地面時,要及時注意除草、松土、培土,最好5月以前,每月進行2次。培土厚度以不蓋沒苗芽為原則,同時要結合施肥,一般每月1次,用尿素5千克/667平方米,選陰雨天開穴或開溝施入。
葉片生長期:夏末秋初是山柰長葉旺盛季節,此時必須加強田間管理,分別于6、7、8月各施1次肥,以促進葉片生長。
根莖速長期:8月以后,特別是9月和10月山柰根莖生長迅速,明顯膨大,此時應適當施磷、鉀肥,以促進根莖生長。如遇天旱應進行灌水或淋水,保持土壤濕潤。到11月以后應防止田間積水,以利于提高質量和方便采收。
病害防治
病害:山柰的主要病害為根腐病,具體病因不詳。但高溫、積水可促使病害發生,雨季尤為嚴重。防治方法:及時排除積水,一旦發現病株,應及時挖除,并用石灰對病穴及其周圍消毒,以防病害蔓延。
蟲害:山柰的蟲害較少,偶爾可見有金龜子咬食葉片,造成缺刻。發現為害時,可用50%鋅硫磷顆粒劑2~2.5千克/667平方米撒施或用50%馬拉松乳劑1000~2000倍液噴霧,也可進行人工捕殺。
收獲與加工
采收期以當年12月至翌年3月,地上葉片枯萎時挖起根莖(幼嫩根莖留作種用),除去葉片及須根,洗凈泥土,橫切成0.3~0.5厘米的薄片,用硫黃熏蒸1天以后,攤在竹席上曬至全干。切忌火焙,否則氣味散失,色變灰黑。鮮根莖折干率為20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