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霉病
灰霉病主要發生在冬季,正值一品紅開花季節,一旦遇陰雨綿綿、潮濕無陽光,可為害一品紅花序、苞片、葉片、枝條。一般均由花絮開始出現水浸狀病斑。之后病斑處覆蓋一層病原菌分生袍子,病原菌繼續傳至苞片。苞片初期產生水浸狀褪色斑點,以后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,病原菌再擴展至枝條,在枝條上產生黃褐色至褐色病斑,后期病斑明顯向下凹陷呈黑褐色,嚴重時病斑處呈干枯狀。病原菌為Botrytis,它能夠生存在己死的植物組織或其它有機物質上,寄生廣泛。在0-38℃溫度下均可生存,只要有濕氣,它便存在。如果溫室內過于潮濕、陰冷、光線不足,經過1-2d后,病原菌便產生大量的袍子游離在空氣中開始感染植物組織。
防治方法:利用設施封閉的特點,創造一個高溫、低濕的生態環境,控制灰霉病的發生與發展。設施夜間室內濕度多高于90%,清晨拉苫后,要隨即開啟通風口,通風排濕,降低室內濕度,并以較低溫度控制病害發展。9點后室內溫度上升加速時,關閉通風口,使室內溫度快速提升至32℃左右。
根腐病
根腐病及莖腐病可感染成株,亦可于苗床期感染,造成嚴重的損失。一般以高溫季節發生較為嚴重,在栽培土壤含水量較高時也極易發生。初期植株出現凋萎現象,此時若檢視其莖基部,可見呈淡褐色縊縮現象,但感染病株未見腐敗、水解現象,以后病斑逐漸向上蔓延,凋萎現象亦逐漸嚴重,莖部病斑稍凹陷呈黃褐色,后期病斑部組織崩解,造成植株因缺水嚴重而枯萎致死,有時整株呈水浸狀黃化,終致腐爛而死,近地面部分可見白色菌絲,嚴重時可擴展至栽培土壤。根部患病時,往往造成根腐現象,初期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,嚴重時導致死亡。病原菌主要為疫病菌(Phytophthora),立枯絲核菌(Rhizoctonia),腐霉菌(Pythium)等。鹽分在介質表面累積時;腐霉菌在一品紅成株時出現,其有可能在扦插時即已侵入,當環境適宜繁殖時,呈現惡化,造成根部腐爛、死亡;高溫和灌溉過度(逆境條件)可引起疫病菌為害。
防治方法:
1、實行輪作。輕病田隔年輪作,重病田隔3-5年輪作。
2、深耕改土,增施有機肥,合理排灌,增強抗病力。
3、嚴格選種,淘汰不合格的種子。按種子重量的0.5%用50%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。
4、發病時用50%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花生的莖基部,每次每畝用藥液25-30公斤。
葉斑病
葉斑病主要在春夏季發生較為嚴重,而病斑多由老葉開始發生。初期葉片上產生紫紅色至褐色小斑點,病斑為近圓形至不規則形,以后病斑逐漸擴大,多數病斑可互相愈合而形成一大病斑,后期病斑中央漸漸轉為灰褐色。嚴重時病斑組織呈壞疽狀,致使葉片扭曲、干枯。
防治方法:
及時除去病組織,集中燒毀。
輪作(溫室內可換土)。
不宜對植株噴澆。
從發病初期開始噴藥,防止病害擴展蔓延。
粉虱
一品紅的蟲害主要有粉虱、葉螨、薊馬等。粉虱的成蟲和幼蟲喜茂密遮陰的環境,群集在一品紅上部葉背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,使葉片褪色或出現褪綠斑,影響光合作用,導致植株生長不良,蟲體排出的蜜露往往會引起霉污病。成蟲有趨黃性。羽化時間從上午6時開始,以上午7-8時的羽化量最多,晚上最低。粉虱以初齡移動幼蟲最為脆弱,其次為剛羽化成蟲,對藥劑敏感,適宜噴藥防治。粉虱一般高溫低濕時會大量發生,高峰期為9月下旬-11月下旬。其最適防治期為9月下旬,噴藥時間為早上6-10時。
瘤蚜蟲
成、若蚜群集葉片、嫩芽吸食汁液,受害葉邊緣向背面縱卷成條筒狀。一年發生多代,以卵在一年生枝條芽縫、剪鋸口等處越冬。次年4月上旬,越冬卵孵化,自春季至秋季均孤雌生殖,發生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。10-11月出現有性蚜,交尾后產卵,以卵態越冬。
防治方法:參考繡線菊蚜,要求淋洗式噴布,做到枝、葉芽全面著藥,力爭全殲,不留后患。
紅蜘蛛
為害方式是以口器刺入葉片內吮吸汁液,使葉綠素受到破壞,葉片呈現灰黃點或斑塊,葉片桔黃、脫落,甚至落光。
防治方法:個別葉片受害,可摘除蟲葉;較多葉片發生時,應及早噴藥,常用的農藥有克螨特、三氯殺螨醇、樂果、花蟲凈、速滅殺丁等。
介殼蟲
為害葉片、枝條和果實。介殼蟲往往是雄性有翅,能飛,雌蟲和幼蟲一經羽化,終生寄居在枝葉或果實上,造成葉片發黃、枝梢枯萎、樹勢衰退,且易誘發煤煙病。
防治方法:冬季可噴施40-50倍的機油乳劑消滅越冬代雌蟲,在若蟲孵化盛期,用40%氧化樂果乳油、40%速撲殺乳油或40.7%樂斯本乳油與80%敵敵畏乳油按1:1比例混合成的殺蟲劑1000-1500倍液,連續噴藥3次,交替使用,均有良好效果。
流膠病
流膠病主要是由于霜害、凍害、病蟲害、雹害、水分過多或不足,施肥不當、修剪過重、結果過多、土質粘重或土壤酸度過高等原因引起。若為蛾類鉆入樹干產卵所致,可以用尖刀挖出蟲卵,同時改良土壤,加強水肥管理。
根瘤病
根瘤病會導致病樹的根無法正常生長,不管怎樣施肥,樹還是不健壯。要及時切除腫瘤,進行土壤消毒處理,利用腐葉土、木炭粉及微生物改良土壤。
褐斑病
在5至6月時發生,葉出現紫褐色小點,后漸擴大成圓形,病斑部位干燥收縮后成為小孔、病菌多在病枝病葉上過冬,發育最適溫度為25℃至28℃,借風傳播,在多雨季節有利于侵染發病,樹勢衰弱,排水不良,通風透光差時,病害發生嚴重。
防治方法:(1)加強栽培管理,合理整枝修剪,并注意剪掉病梢,及時清理病葉并燒毀,為植株創造干凈的生長條件。(2)新梢萌發前,可噴灑3至5波美度石硫合劑,發病期可噴灑16倍波爾多液或50%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至2000倍液,或15%代森鋅600倍液至800倍液。
葉枯病
夏季葉上發生黃綠色的圓形斑點,后變褐色,散生黑色小粒點,病葉枯死但并不脫落。
防治方法:生長季節在發病嚴重的區域,從6月下旬發病初期到10月間,每隔10天左右噴1次藥,連噴幾次可有效的予以防治。常用藥劑有1:1:100倍的波爾多液、50%托布津500-800倍液、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(或40%膠懸劑600-800倍)、50%苯萊特1000-1500倍、65%代森鋅500倍液等,可供選用或交替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