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引種地選擇
土壤質地是影響種植帝王花屬植物成活的最重要的因素。大多數帝王花需要生長在排水良好、pH值范圍在3.5~6.5之間的砂礫質土壤中,少數生長在pH值為7.5左右的微堿性的土壤中。帝王花中的某些種類,如王帝王花在pH值為3.5左右的酸性土壤中也可以生長良好。在土壤黏性較大的地區種植帝王花,通常需要起高壟種植,以降低土壤濕度,高壟中用石頭、砂礫和排水好的土壤混合后填滿,高壟底部鋪排水管道,便于排水。
帝王花在生長過程中喜冬季多雨,忌夏季潮濕,需充足的光照。因此,在種植帝王花時,種植地宜選擇向陽和陽光充足的坡地。因盆地和山谷中冷濕空氣較多,而且容易結霜,所以要避免種在盆地和山谷或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區域中。在種植之后的第1個或第2個夏季,需要進行周期性的澆水,以促進生長。
2、栽植地準備和定植
種植前要確保栽植地沒有太多的頑固性雜草和入侵性雜草,以避免出現雜草與帝王花爭奪養分的情況。生產中通常在高壟兩側覆蓋黑色的聚丙烯膜,該覆蓋物透水性、透氣性較好,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,同時不會對植物的根系造成損傷。
在有霜凍的地區,春季晚霜過后定植較好,不僅為植物提供一個適應新環境的機會,重要的是在冬季來臨前植株可以獲得充足的生長時間。另外,夏季和秋季的生長可以增強植株的抵抗力,使帝王花更能適應冬季的環境。在無霜凍的地區,最適宜的栽植時期是秋季和冬季。定植行距一般為3.5~4.0m,株距為0.8~1.0m,土層深度為1m,種植密度為2500~3560株/hm2。定植較大的種苗時通常需要支撐,防止植株被風吹倒損傷根系。支撐物不要離根系太近,以盡量避免損傷根系。捆綁要用透氣性材料,以防止對植株造成損傷。
3、水肥管理
在種植初期應經常澆水,以避免植株受旱,成活后植株的需水量隨土壤和天氣狀況而定。灌溉方式最好為滴灌,滴頭間距約為30~40cm。不宜使用噴灌的方法進行灌溉,噴灌會增加帝王花患病的幾率,較大的水珠還會灼傷植株葉片及苞片,降低帝王花的觀賞價值。種苗栽植后1個月內每周灌溉2次,在第2個月根系初步發育后每2周灌溉3次,3個月后植株的根系已經發育成熟,灌溉量可以減少為每周1次。
帝王花通常生長在貧瘠的土壤中,對肥料的需求量很少。在不同種植區進行施肥,需根據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而定。對于大多數帝王花種和品種而言,適當地施用肥料,對植株的干重、切花數量及切花的品質均有較大的改善。另外,由于長期的采收切花,勢必造成土壤營養元素的流失,在生產過程中,應該注意適量補充肥料。帝王花對磷肥的需求量非常少,過量的磷會對植株產生毒害作用,在施肥時要注意各營養元素的配比。研究表明,銨態氮比較適合山龍眼科花卉的生長發育,是比較理想的氮源,最佳施肥方案為:銨態氮濃度≥3mmol/L、K2O0.08~0.31mmol/L、P2O50.008~0.125mmol/L。另外,根據葉片營養成分分析,每年需施1~3次微量元素,可以通過澆灌系統施用,也可通過葉面噴施。
4、修剪
為了保證植株生長并生產出更多的花枝,修剪工作是必要的。一般在植株生長至15~20cm時開始第1次修剪,便于植株形成良好的株型。最好采用手工修剪,機械修剪常常會損傷植株并延遲花期。在生長緩慢的地區,每年修剪1次即可,但對溫暖地區生長較快的植株來說,在種植的前2年中每年需要修剪2~3次,以利于植株生長開花和形成良好的株形。
整地和做畦:大花萱草對土壤要求不嚴,土地以灌溉方便,排水良好、土質疏松、土層深厚為佳。均勻撒施腐熟的有機肥30-40噸/公頃,深耕土地,耙平,整細,南北向做畦,一般畦寬1米,開好排水溝,溝寬15厘米,溝深15厘米。
定植和移栽:移植適宜在早春3月初萌芽前進行。大花萱草分蘗能力較強,株行距均須保持25-30厘米。挖穴栽植,穴深30厘米左右,每穴栽2-3株。栽植不宜過深或過淺,過深分蘗慢,過淺分蘗雖快,但多生長瘦弱。栽后澆定根水。
肥水管理:大花萱草花期較長,對氮、磷、鉀的需求量較大,施足基肥外,應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需求進行根外追肥,一般施肥每年分3-4次進行。3月發芽前追施1次,以氮肥為主,有利用萱草營養生長;5月開花前和6-7月開花過程中追施2次,以磷鉀肥為主,有利于生殖生長,增強分蘗能力、萌蕾能力和抗病能力,保證開花質量;9月初,秋葉萌發前追肥1次,利于花后恢復,秋季生長。肥料以氮、磷、鉀比例為1:1:1的均衡復合肥為佳。大花萱草抗旱能力較強,營養生長期需水量不大。中國浙江寧波地區氣候溫和濕潤,雨量充沛,全年幾乎不需澆水,如遇到夏季極端干旱天氣,為保證開花良好可進行灌溉。新苗移栽后,需維持土壤持水量70%-80%,干旱時澆水。8-9月如遇到臺風天氣,降水量大,要注意排水防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