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白粉病
【癥狀】該病主要為害葉片,也可蔓延至嫩莖、花、果。感病的葉片最初在葉表面上出現零星不規則狀的白色粉塊,隨著病害的發展,葉面逐漸布滿白色粉層。初秋,在白粉層中形成黃色小圓點,后逐漸色變深呈黑褐色。病葉后期變枯黃、扭曲。
【病原及發病規律】病原為單絲殼菌(Sphaerothecafuliginea)。病菌在鳳仙花的病殘體和種于內越冬,翌年發病期散放子囊孢子進行初次浸染。以后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復浸染。借風雨傳播。8~9月為發病盛期,氣溫高、濕度大、種植過密。通風不良發病重。
【防治方法】
1.加強栽培管理,種植密度要適當,應有充分的通風透光條件,多施磷、鉀肥,不過量施氮肥。
2.及時拔除病株、清除病葉并集中燒毀,減少來年浸染源。
3.發病期間用25%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~30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~1200倍液,或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。
2、褐斑病
鳳仙花褐斑病又稱風仙花葉斑病,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發生。
【癥狀】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。葉面病斑初為淺黃褐色小點,后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,以后中央變成淡褐色,邊緣褐色,具有不明顯的輪紋。嚴重患病的葉片上,病斑連片,導致葉片變得枯黃,直至植株死亡。
【傳染途徑】病菌在風仙花病殘體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。翌年當環境條件適宜時,病菌借風雨飛散傳播。高溫多雨的季節,易發病。
【防治方法】
鳳仙花喜肥沃的砂質壤土,不耐澇。因此,種植以砂質壤土為宜,以利排水;盆栽鳳仙花,雨后應及時倒盆。秋末應將病葉、病株集中銷毀,減少來年傳染源。
發病初期用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~600倍液,或50%甲基托布津100倍液,或75%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。
3、立枯病
【癥狀】病菌主要侵染根莖部,致病部變黑或縊縮,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霉狀物,植株染病后,數天內即見葉萎蔫、干枯,繼而造成整株死亡。
【傳播途徑】
主要以菌絲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,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生活,不休眠。
在田間,主要靠接觸傳染,即植株的根、莖、葉接觸病土時,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,在有水膜的條件下,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。此外,種子、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。
【防治方法】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噴灑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60%多·??蓾裥苑蹌?00倍液、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。
4、輪紋病
【發病特征】鳳仙花輪紋病危害鳳仙花葉,使葉周圍產生周緣深褐色的大型圓病斑。病斑表面有明顯的同心輪紋。后期病斑中部變灰褐色,散生黑色小粒點。
【傳染途徑】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、越夏。分生孢子可借風雨傳播。以后的病斑上產生分孢子繼續傳播蔓延,引起再侵染。
【防治方法】常年病重區,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,每隔7~10天噴一次,連噴2~3次。常用藥劑有:50%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;65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;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。
5、根結線蟲病
【為害癥狀】病害學名鳳仙花根結線蟲病是南、北方普遍又嚴重的病害,主要為害根部。線蟲侵入側根或須根后,形成很多大小不——的癭瘤,初為黃白色,后變褐色,剖開癭瘤內生梨狀小線蟲,即雌蟲。受害植株生長緩慢,莖細株矮,葉片由上而下漸變蒼白色失綠,葉緣向背卷,皺縮枯萎,花苞黃枯或不開放。
【病原菌形態特征】病原線蟲雌雄異形,幼蟲呈細長蠕蟲狀;雄成蟲線狀,尾端稍圓,無色透明,大小1.0~1.5×0.03~0.04毫米;雌成蟲梨形,每頭雌線蟲可產卵300~800粒,雌蟲多埋藏于寄主組織內,大小0.44~1.59×0.26~0.81毫米。
【發病特點】該蟲多在土壤5~30厘米處生存,常以卵或2齡幼蟲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,病土、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傳播途徑。一般可存活1~3年,翌春條件適宜時,由埋藏在寄主根內的雌蟲,產出單細胞的卵,卵產下經幾小時形成一齡幼蟲,脫皮后孵出二齡幼蟲,離開卵塊的二齡幼蟲在土壤中移動尋找根尖,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長錐內,其分泌物刺激導管細胞膨脹,使根形成巨型細胞或蟲癭,或稱根結。在生長季節根結線蟲的幾個世代以對數增殖,發育到4齡時交尾產卵,卵在根結里孵化發育,2齡后離開卵塊,進入土中進行再侵染或越冬。在溫室或塑料棚中單一種植幾年后,導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時,根結線蟲可逐步成為優勢種。南方根結線蟲生存最適溫度25~30℃,高于40℃、低于5℃都很少活動,55℃經10分鐘致死。
【防治方法】
加強檢疫,防止有病苗的傳人、傳出,以免該病擴展、蔓延。
播種育苗或盆栽定植時,注意選用無病土。
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,最好在高溫季節翻曬2~3次,司消滅大量病原線蟲。
用藥劑消毒盆土。在盆土中挖穴或環狀溝,每盆施人滴滴混劑5~10mL原液,馬上覆土壓平,熏蒸半個月后再栽植花卉。也可用80%二氯異丙醚乳劑1000倍液,每盆施10~15mL,或80%二溴氯丙烷200~300倍液,每盆施400mL,方法同上。也可施用5%鐵滅克顆粒劑,每平方米埋藥1~3g,或澆灌40%甲基異柳磷乳油1000倍液,每株澆灌150~250mL藥液。
6、天蛾蟲害
【為害對象】鳳仙花、雞冠花和長春花等花卉。
【為害特點】主要以幼蟲啃食葉片,造成葉片殘缺不全,發生嚴重時,也食害花朵。
【形態特征】成蟲體褐綠色,長40毫米。頭及胸部兩側具灰白色緣毛;腹背具2條銀白色縱線,腹面土黃色。前翅灰褐綠色,頂角至后緣基部有一較寬的淺黃褐色斜帶,斜帶內外具數條黑白色條紋;后翅黑褐色,具灰黃橫帶1條。緣毛白色。
【發生規律】1年發生2代,以蛹在土中越冬。翌年7月成蟲羽化,成蟲夜間活動,具趨光性,交尾后將卵散產于嫩葉上。8月上旬幼蟲孵化為害,一般在清晨為害較重;8月下旬幼蟲化蛹。9月初第1代成蟲羽化,9月中旬第二代幼蟲孵化為害;10月中下旬幼蟲入土化蛹越冬。
【防治方法】
冬季清園翻土,注意消滅土中越冬蟲蛹。
成蟲羽化期用黑光燈誘殺成蟲。
幼蟲為害期,可選用20%菊殺乳油2000倍液或90%敵百蟲原藥或50%殺螟松乳油1000~1500倍液進行防治。
病癥
天竺葵葉斑病初期葉背上會出現許多水漬狀的小斑點,隨著病斑擴大連結在一起,葉脈和葉柄逐漸變為褐色,大部分的葉片死亡。扦插的枝條也很容易受到葉斑病的侵襲,受害時枝條難以生根,并且自下而上開始腐爛,葉片逐漸枯萎,直至死亡。
防治方法
日常加強養護,經常通風透光,避免濕度過高。澆水要適量,盡量不要對植株直接噴水,以免水花四濺。
日常扦插不要選用感染過葉斑病的植株,更不能選用其土壤,病菌大部分在土中棲息會造成扦插植株感染。
發現病株,及時拔除。癥狀較輕的可以噴灑波爾多液,10-15天噴灑一次。
天竺葵蟲害:線蟲
病癥
線蟲是天竺葵的一種常見蟲害。當氣溫在25~35℃之間呢,濕度為40%左右時,是線蟲侵入天竺葵根部的最宜時期。線蟲主要棲息在土壤中,主要危害根部,造成根莖腐爛。
防治方法
線蟲一旦出現,要想根除不是一件容易事,要提前進行預防。澆水施肥時,可用3%的呋喃加水10倍澆灌,可有效的防止幼蟲生長。
另外發現線蟲,可以在盆土的表層,蓋上一層伴有農藥的細沙,線蟲會因為土中的空氣不足,很快就從盆土中鉆出來,之后就可以將沙子和蟲體一塊去除。連續做2~3次,基本可以根治。